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工作范文 > 正文

旧时的塾师聘书与对联

游客游客 2023-05-26 12:41 187

  抗战前,四川大中小城市虽设有两三所新学校,然而广大乡村却是空白点。这就使得不少青少年无校可读书,只好由数户集资,或由富户出资延师,在乡村设立私塾。塾师良莠不齐,有饱学之士,也有别字先生。他们的薪金一般由东家立聘书时决定,也有在开学后,由众家长“议学”商定数目的。塾师聘期通常为一年。聘书一般由塾师用红纸代写好,然后由家长签名或盖章,作为教学凭证。塾师得了聘书,等于吃了定心丸,便可安心教一年书。聘书辞藻华丽,有的还是标准骈体文,相当典雅。其文曰:“邮传绛帐,芳声可比于前贤;稔悉洪钟,铎响能振乎后学。自惭子弟非佳;恐负先生善诱。然大匠之手无弃材;陶冶之门无窳器(次品)。爰卜北山,敬升西席。”

  “聘书”二字写在封面上,末尾写明“敦聘某某先生全年薪脩洋若干元”和家长姓名及年月日;若是集(聚)资延师则改“敦聘”为“协聘”,并分别写明每个家长出钱若干。其文句虽冠冕堂皇,但都是客套话。家长只希望塾师是“大匠”,才学好;能“善诱”,教法好;好点石成金,开昧化顽,教育他们的子弟“无弃材”。塾师很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意,从农历正月十五直教到腊月二十五日,没有假期和星期日,每天从早到晚,坐在学堂里看守着学生,口讲指划,耳提面命,忙得“不亦乐乎”。工作量已经是沉甸甸的,遇着乡间红白喜事,塾师还要绞尽脑汁,无偿地给东家和乡邻撰写文书或对联,写得不好要遭受非议,甚至因此而砸了自己的饭碗。这真是额外的负担。

  “先生善诱”之道是怎样的?每天教读学生《三字经》《千家诗》《初级论说文范》和四书五经等。对年纪大点的学生,每天出题教他们用文言“作论说文”、吟旧诗、做对联,当天批改发还。偶尔也教打算盘,讲解几行《论语》或《孟子》。对蒙童,则只令他们读书,下午放学前读得“一阵乌鸦噪晚风,诸徒齐逞好喉咙”,声音非常响亮,难怪私塾别号“蛤蟆馆”。若学生背书不熟,轻则训斥,重则打手心,甚至罚跪地上,读熟才能起来。有两句顺口溜为证:“《学而》《先进》,双膝跪起干茧;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手心打得绯红。”中午放学前要照塾师写好的笔画,依样写一张交给先生。下午放学前,塾师用红笔加圈发还学生时,要考生字两个。倘若认不出,学生被打手心是在劫难逃了。而“善诱”的结果呢?富家希望子弟考上县城初中或高级小学;农家要求不高,能写算家务账就心满意足了。

  塾师伙食在聘书里虽没有明文规定,但照口头协定由设塾的那户东家供给。因此,塾师一年四季吃住均在东家家里,傍人门户度春秋。据说某塾师因东家天天给他青菜萝卜吃,“三月不知肉味”,便在教学生做对联时借题发挥,故意出上联道:“青菜萝卜可口”,学生不知所对。塾师代对下联道“红苕清汤好香!”还大声解释道:“这是你家家常好菜,怎么也对不出呢?”转弯抹角地讽刺东家。有一《教师赋》,很有代表性。不妨抄录部分如下:“……盖自世降而风微,亦由道衰而师贱。倚门持钵,类弹铗之冯驩;寄食资生,同垂钓之韩信。一金虽甚薄,俯首于浊富之门;千里不辞劳,委身于不亲之地。视生徒犹骨肉,遂弃子而抛妻;以馆地为福堂,甘离乡而别井……旨酒嘉肴,以宴宾客;残汤剩肉,搭待先生。到馆已经数日,未定归期;回家未及几朝,即嫌懒惰。不哑不聋,变作痴呆之汉;无枷无锁,竟成自在之囚。春光烂漫,何曾邀伴同游?秋月扬辉,无暇登楼玩赏。灯花未开时,愁怅频生新幻想;学生归去后,凄凉顿忆故家乡。”

  这般教学生涯,塾师也真算得上吃苦耐劳了,然而他们的席位却毫无保障,少则一年,多则两年,就要另找东家。故塾师的内心多苦闷,曾有塾师作打油诗曰: “频年托钵远游方,尝遍辛酸意惘然!明岁不知何处去?由人怜笑作师难。”因此,塾师对东家多彬彬有礼,常赞其子弟学有进步,以显示自己教学有方,好延长聘期。此种微妙心理,表现在塾师学堂的门联上,则语气谦和得体、不卑不亢,虽非情文并茂,却也耐人寻味:设馆试谈经,不妨旧学参新学;频年无善教,敢谓先知觉后知!

  尽管塾师如此辛勤教学,可是在那重金钱不重文化的旧社会里,穷人子弟无钱上学;而有些有钱人家却说,“孔子孟子,抵不上我一石稻子。”他们根本就不想花钱读书。这就使塾师所教学生甚少,待遇菲薄。故在开馆后,塾师往往托人走家串户,劝说富户送子弟入学,好添助他点膏火之资。这种不重视读书的社会风气使得塾师既气愤又无奈,于是,他们在门联里便连讽带劝,不那么谦和温良了:不读圣贤书,希图夺利争名,便充吼吼;要通今古事,须知博文约礼,尚诱循循。

  旧社会,塾师教学生活固然很艰苦,在城市新学校的教师也好不了许多。月薪薄,且学校少,粥少僧多,教师短聘一学期,长聘两学期,一切要仰承校长鼻息,弄得不好,难逃“六腊战争”败北的命运。故其中委曲求全,怨天尤人者,大有人在。记得某教师撰一春联,寥寥十六字,颇道出了当时教师的辛酸:两袖清风,十年故我;一身白墨,满腹牢骚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六吧成语故事接龙网,本文标题:《旧时的塾师聘书与对联 》